11月30日晚7点,我院诚邀南开大学哲学院王南湜教授、北京大学哲学院丰子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喜教授及山东大学哲学院刘森林教授在囊萤楼216会议室作题为“与马克思相遇”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制度建设”的学术讲座。本次会议由我院常务院副院长张有奎教授主持,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部分教师及18、19级全体硕士和博士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
首先,张有奎老师对四位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接着,王南湜教授发言。他提出和马克思主义再相遇的问题,“再”可以理解为“新”,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断深化与解读。他指出,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大致分为艾思奇宣扬《大众哲学》时期和以卢卡奇为代表的强调活动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时期。随后,他对马克思主义内生性矛盾作了不同解读,展望了未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强调研究者在研究中要注重实际应用。
接下来由丰子义教授发言。他就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状况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丰教授提出研究过程中史和论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表面虽呈繁荣之势,但却未有实质地升华。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学术凸显,思想淡出,呈现出一种趋史避论的倾向。丰子义教授总结了三点:一是要论从史出;二是史为论服务;三是真正加强马哲史的研究,需深化对理论的各方面研究,两者互促互进。
随后,张文喜教授发言。张教授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混乱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种混乱是外人造成的,外人以强学术的方式,表面是在学术上抬高,实际上是在贬低马克思主义,意图否认共产主义,否定马克思哲学学术所包含的政治哲学内涵,以此造成马克思主义公信力下降。最后他呼吁,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要有价值立场,需要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有危机感。
接着,刘森林教授发言。刘教授首先解读了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传播特点,随后他从经济范畴、社会范畴、文化范畴三方面的物化出发对卢卡奇的物化思想进行了批判。最后他总结道,卢卡奇在哲学上将物化和异化等同,实际上割裂了真正的整体性。
四位教授发言完毕后,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踊跃提问,均得到了教授们的悉心解答。
最后张有奎老师再次对四位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了衷心的感谢,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图:王慧慧)
审核:李斯倩、江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