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并突出强调运用好正确的方法论,贯彻“六个坚持”重大原则。
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才能确保正确方向和改革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持续丰富并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将其贯穿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凝心聚力
党性作为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属性的集中体现,是政党的力量所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体现党的意志就是体现人民的意志”。
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和升华,这个集中体现和升华主要表现在“为了谁”的问题上;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性是党性的主要来源和根基,这个主要来源和根基主要表现在“我是谁”“依靠谁”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共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而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加强党的领导,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让每一个制度设计、每一项方案决策、每一次行动部署都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的心声。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宝贵经验,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原则之首。必须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同时,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不断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注重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确保党始终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牢牢坚持的最大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走好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开展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新问题,使得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正确发力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党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新时代改革的科学思想方法。守正就是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探究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创新意味着要勇于探索、打破常规,实现事物的发展和扬弃。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整体,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坚守正确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创造新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过程。
坚持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即要在尊重既有实践基础和客观内在规律的同时,保留旧事物的积极因素,推动事物的发展走向新阶段。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之“正”,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引历次改革取得了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昂扬的改革决心和斗志,把坚守改革底线和将改革进行到底统一起来,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发现新现象、挖掘新问题,从而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守根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即“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该改的、不能改的我们坚决不改。我们必须要洞若观火,不受西方错误理论观点所惑,不为西方设计的政治陷阱所困,不被西方教师爷般的颐指气使所压,始终牢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初心使命。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也要顺应实践发展新要求,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摆脱传统改革路径依赖,积极求变、准确应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总之,只有在观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等重大改革问题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和实践探索,才能不断开辟改革新局面。
第三,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从而构建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进而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有效破除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引领全面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精准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目标是问题的指南,是解决问题的理念和原则。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突破的方向,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深化改革的重要经验和工作方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推动改革实现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坚持目标导向,确保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性;坚持问题导向,提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针对性。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最大程度地从改革问题的表象中归纳辨析其本质特征,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研判问题发展的趋势与规律,从而保证改革的精准性、提升改革的实效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但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不能脱离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不能超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切实增强目标意识,牢记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秉持全国“一盘棋”思想,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持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地方利益服从国家整体利益,自觉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目标与国家发展的总目标主动对接、主动对标对表。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科学辨别改革中的真命题和伪命题,准确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精准把握问题实质,切实助力改革。
任何政策都建立在对事物差异性的分析和把握之上,没有差异性就没有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要依托自身的优势条件和资源禀赋,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发展方向,促进形成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点,从而在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思想上根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理念,把确保改革工作有序稳固发展的目标转化为内在要求,做到勇于正视矛盾、敢于面对问题,从行动上不怕触及深层次矛盾、善于化解问题;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积极破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各种难题。
坚持系统观念,协同发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新时代新征程,改革任务更加纷繁复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和认识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推进改革事业顺利发展。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之间的关联性显著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蕴含着系统的观念,它要求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重点突破、系统集成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合理安排改革的先后顺序。全面深化改革不等于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既要做好整体推进,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坚持系统观念来谋划和推进各项改革,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使得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又要做好重点突破,抓住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牵引其他领域改革,进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走深走实。二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统筹好改革举措的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对一些涉及人群多、影响范围广的改革,要做到早思考、想在前、谋在先,善于从跟踪形势发展的变化中调整工作重心、完善改革内容。比如,在推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时,就要加快完善有关就业维护和促进法规,避免产生规模性失业。对一些利益关系复杂、协调难度大的改革,要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明确轻重缓急,善于兼顾各方面利益,使各方面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三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自觉把握“两个确立”“两个维护”最高政治原则,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主动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办事情。
坚持谋划与落实并重,持续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改革的各项工作要保持一个合理的节奏向前不断推进,就要坚持谋划与落实并重,实实在在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顶层设计、制度建构,也需要落到实处,让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能落地见效,进而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改革的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部署和坚强领导下,在改革顶层设计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一体构思、统筹谋划,已经明确标注了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基本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框架体系。今后,全面深化改革要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上。改革措施的执行和落实力度能够大范围、深层次地影响改革的实施效果。如果制定了改革措施却不去执行落实,不去跟踪调查后续情况,不去获取人民群众的反馈意见,那全面深化改革就变成一个口号、一句空话。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要真抓实干,“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做就要做好,坚定做下去。笃行不怠,一以贯之,久久为功”。要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自觉在大局下行动,完善改革落实机制,推动改革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地、落实、落细。在具体的改革环节之中,各地政府要建立协同互助关系,做到明晰责任、明确分工,对表改革清单来核查工作要点的推进落实进度。
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一定的过程和阶段,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也需要经历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在符合中国国情、明确改革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地方基层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试点、开展创新,总结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共性因素,探索共有的发展规律,在形成共识后复制推广、落实提升。
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要把建章立制贯穿于改革全过程各方面,用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改革落实,进而实现改革成果固化、长效化。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三严三实”,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要构建涵盖“明责”“督责”“考责”“追责”等环节的一体化责任体系,扎实稳健地推进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脱离实际、新官不理旧账、击鼓传花等问题。
(肖斌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晶晶系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博士研究生)
原文刊发在《海峡通讯》202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