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李建《中国纪检监察报》树立世界眼光 深化改革开放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27日 点击数:

所谓世界眼光是指主体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站在全球化、现代化的高度用人类历史发展的眼光和世界的标准来审视国内外形势,寻求自身位置,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服务于“我”。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坚持和运用世界眼光是党的光荣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向一切国家学习”的口号,展现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放眼世界的眼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他对党的新一代领导人的根本要求就是“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要放眼世界,从大局看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扎根于中国国情,又不断强化世界眼光。在广阔深邃的世界眼光指引下,我们放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经验,消化吸收再创新,并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挑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水平,继续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在这一过程中,更需要培养党员干部的世界眼光,提高对中国和世界重大现实问题的判断力、批判力和建构力。

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党员干部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我们提倡的世界眼光,不是以资本主义发展需求、衡量标准乃至价值判断为圭臬的眼光,也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眼光,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的世界眼光。在新时代,党员干部培养世界眼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国情、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要求相结合,自觉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念、方法,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化解新矛盾,完成新使命,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其次,要有合作发展的大局观,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视角。当今世界的发展正处于大调整与大变革之中。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当今世界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世界眼光谋划中国发展,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党员干部要学会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来研判纷繁复杂的国际现象与问题,妥善化解分歧,拓宽合作渠道,努力把实现全球发展放在更加积极的战略思考之中。这就要培养宽广博大的世界眼光,增强与其他国家人民打交道的本领,虚心学习世界各地人类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树立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开放理念,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深度融合中构建更高层次的互利合作格局。

最后,要有把握历史前进逻辑和时代发展潮流的清醒头脑。要对我们当前发展阶段和所处的国内外形势有客观、科学的认识,在把握历史前进逻辑和时代发展潮流时保持清醒。

中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中国的眼界是全球性的眼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开放格局更加完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进一步提高。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一些国家奉行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的暗流涌动,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这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保持清醒,居安思危,  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所谓国际惯例、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抓住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争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判断形势时,善于通盘把握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善于综合考虑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在开展工作时,善于充分利用国内有利条件和国际有利条件;在处理问题特别是各种突发事件时,善于综合考虑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

社会主义的优势不怕比较。党员干部要放眼世界,在国际横向对比中找准自身位置,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敏锐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把我国对外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李建单位: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