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要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心里,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充分发挥福建乡情、亲情、友情优势,进一步推动共同传承闽台非遗,促进两岸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探秘闽台戏缘”实践队辗转漳州木偶剧团与厦门歌仔戏剧团,去探寻、记录和传承闽台的共同回忆。
一、 以“偶”为媒 两岸共探创新路
同根同源的闽台戏曲不仅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更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实践队访问的漳州木偶剧团始建于1959年,是全国十大木偶剧团之一,曾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授予“艺术交流漳州实验基地”。在参访木偶展览馆过程中,实践队员了解到福建布袋木偶戏与台湾木偶戏是源与流的关系,两岸木偶艺术家都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创新开辟新道路。
(一)源自经典·漳州布袋木偶戏
木偶戏视频
“十指能做天上人,掌上可出千古事”。布袋木偶戏,又称掌中戏,傀儡戏,已在华夏流传千年,近代以漳州北派布袋木偶戏最具代表性,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队员在表演馆内观看了布袋木偶戏经典剧目《大名府》,布袋木偶戏的演员用五指操纵木偶,用手由下而上,以手掌作为偶人躯干,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撑着左右两臂,这样既能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至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
演出现场座无虚席,上至耄耋老人,小到稚气幼童发自内心的拍手叫好,引发实践队员思考是什么让传统戏曲经久不衰,老少同乐?演职人员向实践队介绍布袋木偶艺术最大的特点在于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演员可以一人分饰两角,左右手同时套上两个木偶,表演两个不同角色的人物形象。木偶设计精巧,关节灵活,为适应时代变迁,通过创新各种机关,可以像人一样做出端茶倒水,射箭顶缸等高难度动作,使木偶表演更加活灵活现。
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梁志煌在采访中表示:“传统戏大家都是喜欢看的,所有故事情节依靠动作完成,受众面就更广,走出国门到欧美、非洲等世界各地都备受欢迎。剧团不断创新木偶机关使木偶做出更多和真人一样的动作,结合时代热点创新剧目,让年轻人也爱上经典的味道。”事实上,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和追求,中国文化才得以绵延不绝,并且总是能够在历史前进中不断创造新繁荣。
(二)缘入新媒·台湾布袋木偶戏
在木偶展览馆内,实践队员领略了在设计风格上充斥着潮流与武侠气质的台湾布袋木偶,同时也深入了解到闽台木偶戏的渊源。清朝中期,漳州布袋木偶戏伴随着移民风潮到达宝岛。特别的是,台湾布袋戏是把傀儡托在掌上扮演,所以又被称作“掌中戏”。 在婉约古朴的传统布袋戏的基础上,台湾布袋戏在百年流变中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动图gif)
融入声、光、电等新媒体技术,是台湾布袋戏创新的关键词,包括加强声光爆破效果、使用电脑特效、戏偶的加大与精致化、改进操偶方式等等,完美传承并创新了布袋戏这个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作剧目上融合武侠、神话、特效等元素,型塑出一种超越传统的武侠类戏剧。打开方式越对路,传播效果就越好。把传统文化的内核与各种新技术要素结合在一起,让现代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焕发全新生命力,是文化转型应有之义。台湾布袋木偶戏不仅实现了传统戏剧的现代化改造,更再现了东方色彩浓厚的武侠面貌,1988年开始播出的《霹雳金光》正是传统戏曲转型的成功案例,收获两岸庞大的年轻人市场。也为新时期传统戏曲与新媒技术的进一步融合提供了经验。
(三)圆于交融·执偶共绘同心圆
木偶作为两岸戏剧的共通点,已成为闽台文化交流活动的一个重要媒介。两岸剧团为传承与传播木偶戏付诸努力,在下乡、进校园,合作演出中促进两岸木偶戏创新发展。漳州木偶剧团向实践队员介绍曾多次赴台参与木偶演出以及举办多项闽台文化交流项目。2020年,漳州木偶剧团参加了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艺术展,那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个闽台两岸共同主办的综合性文化交流活动。以“推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建设闽台文化第一家园”为主题,来自福建和台湾的不同剧团以相同的戏种为载体,在文化层面深化闽台民间基层交流交往,切实推进了海峡两岸的融合发展。
二、 哥仔破冰,闽台合力助融合
(一)孕于闽生于台
歌仔戏吸收多种戏曲营养,是我国唯一诞生于台湾的闽南方言戏剧种。随着“唐山过台湾”传播与孕育,歌仔戏被称为“飞越海峡的歌”,成为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珍贵艺术。“一部歌仔戏史,道不完辛酸泪。”因歌仔戏取材背景多为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妇女留守在家操持的辛酸苦泪,哭调成为歌仔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曲调。
癸卯初春,实践队前往集美、同安的研习基地以及嘉庚剧院等各大剧院,从剧目创作到场景排练全程观摩,见证一幕歌仔戏的诞生。
歌仔戏视频
(二)两岸共绎哥仔情
在嘉庚剧院,实践队观看了被称为“两岸戏曲合作的破冰之旅〞的《蝴蝶之恋》。这是第一部由海峽两岸共同筹划创作演出的歌仔戏,由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和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剧团联合创作并演出。《蝴蝶之恋》问世以来,广受闽台戏友的喜爱,甚至于创造了台北戏剧院传统戏曲商业演出连续5场的纪录。剧场演员告诉实践队,在演出最火爆的时候,台湾政治人物不分 “蓝绿”纷纷到场观看,反响极为热烈。
跟拍过程中实践队前往厦门歌仔戏剧团,用镜头记录了有10位台湾乐手参演的剧目《侨批》。《侨批》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与台湾戏曲音乐协会合作创排,于2019年亮相中国戏剧节。台湾戏曲音乐协会常务理事柯铭峰祖籍福州,在他看来,《侨批》所记录的福建先民下南洋,是海峡两岸共同民族记忆,也是全世界闽南人的共同记忆。
三、心系闽台文化,共建两岸精神家园
从木偶戏和歌仔戏的发展史可以窥见,戏曲作为闽台的文化纽带,紧紧联系着两岸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一直关注着台海形势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台湾问题的重要论述,其中就包括要坚持推动两岸民间交流合作。而在今年,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又提出了:“继续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推动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就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开展广泛深入协商,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当下传统文化也面临着适应时代变迁的创新挑战,只有不断深入交流与融合发展,闽台戏曲文化才能既守正又创新。闽台戏曲的不断发展增进海峡两岸命运与共的同胞情谊,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更好地传承。
图文/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闽台戏缘”实践队、漳州市木偶剧团、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
责任编辑:郭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