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建设之基。我校在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实施“筑峰扬优”行动,打造学科建设共同体,建强“6+5+1+N”梯次建设、分类发展的学科体系,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是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这里的“1”所代表的对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给予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打造特色彰显交叉融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就是要贯彻落实这一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学科是按照学术性质而分成的门类,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按照《辞海》的解释,学科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的史学、教育学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学科建设有龙头带动作用。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具有综合性特征。大学要培养专门人才,研究高深学问,依托的是学科建设。学科是链接大学人财物的纽带,是教师形成学术共同体的基本平台。我们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主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平台和科研为支撑。学科水平往往决定一所大学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学科建设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这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教研相长。
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思政课教学有支撑作用。“05方案”调整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初衷在于支撑思政课教学。这种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育思政课教师的后备人才。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提升要靠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才能实现。教师要按照“六要”“八个相统一”等对教师和思政课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情怀、见识、眼光。二是以研促教,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教师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做到以理服人,避免浅尝辄止和照本宣科。要以学术讲政治,而不是采取高压姿态,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坚决反对割裂学术性和政治性的做法,反对重科研轻教学的做法。
其三,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在于解决“为什么人”的根本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这个时代的真理和良心,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不能让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和空泛化,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影响广泛而深远,迄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决避免教条主义态度和实用主义态度。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历史性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的重镇。1926年,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在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囊萤楼成立。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和郭大力合译的《资本论》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中文全译本,这一译本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中国成立后,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指导地位,认真组织和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取得不错成绩。上世纪五十年代,王亚南老校长还兼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时任校党委书记、副校长的陆维特教授兼任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哲学)教研组主任。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的“爱国、革命、自强、科学”四种优良校风渗透着马克思主义,深深影响着厦大师生员工。
近年来,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改革探索中取得历史性成就。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关于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决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为法学门类下的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此后,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普遍取得较快发展。2006年,学校专题研讨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并着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07年,校党委印发《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相关二级学科建设。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发文要求各高校健全教研组织,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积极落实文件精神。2009年3月,学校宣布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负责统筹、指导和协调全校思政课教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相关研究生培养。学校把依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项目列入“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10年,学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为“985工程”三期重点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以学科带队伍,以科研促教学,在各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2011年8月1日,校党委决定完全按照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文件精神的要求,成立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这有力推动了研究力量整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1985年,马列室在历史系专门史专业硕士点下设立“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方向,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1986年,学校设立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硕士点,这是全国首批设立的该二级学科硕士点单位之一。后来,相关学科下设立硕士点并招收硕士生,几乎没有断过,不过人数较少。2012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下达2010年审核增列的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等三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一级学科名单的通知》(学位[2012]4号),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建设。2018年3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2016年10月,学院成为首批福建省重点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2018年3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福建省“双一流”高峰学科建设“A类学科”。2023年9月,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申请已经报备教育部,本硕博贯通培养即将实现。近三年,根据软科排名,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均在全国名列前茅。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固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一系列亮眼的成绩,但对照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部署,对比一流大学的发展态势,对照各方的热切期待,目前的不少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路径
学科建设要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大逻辑”,与强国建设同频共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强重点、显特色、上水平、创一流”,根本要求是坚持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总体安排是聚焦立德树人,强化队伍建设,提升社会服务,勇担文化使命,探索合作新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路径有如下方面。
其一,创新模式,注重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为先。深入推进铸魂工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完善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持续深化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大思政课”建设,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成长体验和更广阔的实践舞台。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依托,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带动高水平人才培养。探索人才分层培养体系。强化“五育”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其二,打造特色,凝练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有七个二级学科。学科建设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差异化发展,决不能采取“大而全”的发展方式。每个高校总有相对的比较优势,结合各方因素选择和打造有特色的研究方向,避免平均主义配置资源,力求让该学科特色方向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不断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建设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偏重《资本论》方向)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偏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源方向),特色方向有中国话语权和话语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研究,培育建设方向有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另外,近期也关注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热点话题。
其三,科研创新,交叉融合。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学术自由,鼓励学科交叉,深入开展基础性、原创性、前瞻性科学研究。推进“有组织的科研”。联合作战能发挥综合优势,促进交叉融合,碰撞出思想火花。交叉融合的关键在于破除学科壁垒,解决观念和制度等方面的障碍。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敏锐的问题意识,瞄准学科前沿,及时掌握最新动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近现代史等学科协同,形成网状学科结构,推动不同学科的嫁接和重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形成良性的学科群。
其四,建强队伍,引培并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以人才引领驱动,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力量的东南中心。坚持师德师风作为人才引进、职务评聘、考核评优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拓展人才引进渠道,着力打造聚才引才的强磁场。以高层次人才为突破口,大力引进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建设科学的人才梯队。加大对新引进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发扬“传帮带”传统,着力吸引和培养一批青年学术英才和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
其五,打造平台,科学管理。围绕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研究基地、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中心、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和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研习社(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等平台建设,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管理质量,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培育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态,让精细化管理体现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公平性。评价是“指挥棒”,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改革,打造正向评价体系。
“强国建设、厦大何为”的时代课题是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铿锵之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创新能力建设一体化推进的关键要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党和国家超前布局、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关键力量。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应在建设中国高等教育东南中心的新使命中彰显“国家队”担当,厚植师生爱国情怀,推动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问题真解决,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核心竞争力,守正创新,以舍我其谁、担当作为的使命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感,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在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上贡献力量。
(张有奎 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常务副院长、教授)
转自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新闻网,原文链接:https://news.xmu.edu.cn/info/1012/448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