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道路是破解中国奇迹的关键密码,是解释中国奇迹的一把钥匙。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探讨中国道路的精髓要义及其意义,分享关于中国道路和中国奇迹的最新研究成果,5月25日,由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研究所、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道路和中国奇迹”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召开。
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院长徐进功教授出席大会并致开幕词;中央党校一级教授、原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教授分别在大会致开幕词、作主题发言和会议总结;福建师范大学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教授,原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郑传芳教授,中山大学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原院长钟明华教授,原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哲学系系主任、福建省哲学学会会长徐梦秋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院长段虹教授,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常务副院长张有奎教授,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原主任林默彪教授,闽南师范大学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李德栓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王虎学教授,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副院长、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研究所所长张艳涛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唐爱军副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王海滨副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李彬彬副教授,分别在大会作主题发言。大会分别由张艳涛教授和《人民日报》理论部记者、编辑李林宝主持。
徐进功教授指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中国道路、创中国奇迹。当今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视野中的中国道路和中国奇迹备受关注。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就是生命,中国道路助力中国崛起,因而对中国道路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媒体人莅临此次会议,共同对中国道路和中国奇迹进行学理研究,为中国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预祝此次会议圆满成功!
韩庆祥教授强调,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是中央党校科研管理体制的一种创新,旨在培育并引领学术研究团队,即使其成为中央党校学术人才培育高地,也要对重大问题发出中央党校的学术声音。这是一个学术团队展开学术研究并产生学术影响的大平台。她要走出中央党校、走出国门,与国内外学术界展开广泛的学术交流。我们这个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致力于从学理上深入研究“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力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研究方面走在前列。
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注重学术性、学理性,用学术讲政治;注重科学性,把学术研究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注重建构性,致力于构建中国理论,彰显理论力量;注重问题意识,力求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与社会矛盾中揭示中国问题;注重一体性,专家工作室中的研究团队聚焦研究“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注重前沿性,始终站在学术前沿。
中国专家学者要牢牢掌握解读中国奇迹的国际话语权。对中国奇迹的最好解释,要到中国道路中去寻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是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道路就是生命,道路决定命运。实际上,从学理上阐释中国道路也是第一位问题。人们往往认为中国道路是一个“熟知”的问题。然而,熟知并非真知。我们要把这一所谓熟知的问题变成人们“真知”的问题。如何从学理上阐释中国道路呢?可以从五个维度。第一,定性: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主要回答“我是谁”“谁来领航”“往哪领航”的问题。性质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中国道路不走“邪路”和“老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领航的正确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具有引领力,奋斗目标具有感召力,组织动员具有领导力,实现蓝图具有恒定力,自我革命具有净化力。第二,定位:立足历史方位。就是要搞清楚“我在哪里”“我在何处”“从何处出发”,这是关于历史坐标及其坐标点的问题,十分重要。只有搞清楚“我在哪里”,才能搞清楚“走向何方”。历史方位有三个实践功能:一是保持头脑清醒,不冒进、不保守;二是坚持与时俱进,不停滞、不封闭;三是明确工作重点,不迷失、不折腾。从邓小平到习近平,都十分重视历史方位问题,以此引领中国道路的拓展和完善。第三,定标:明确战略目标。既明确“走向何方”。战略目标具有三大实践功能:一是明确前进方向,激发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明确奋斗目标,振奋人心、鼓舞斗志;三是明确最大公约数,凝心聚力。第四,定法:确定战略安排。即明确“走法如何”。党的十九大回答了“如何走”的问题,即“总框架”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路线图”为新发展理念和“两步走”战略,“牛鼻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五,定力:整合推动力量。即回答“动力何在”问题。它整合党政主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人民主体力量。三大力量的合力会形成巨大的推动力量或能量,并保持平衡稳定,从而推动中国大踏步发展。
韩庆祥教授还认为,在讲到中国奇迹的时候,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狂妄自大,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忧患意识。
郑传芳教授从四个方面对中国道路进行阐释。第一,道路的重要性。道路是第一位的问题,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察。从交通建设方面,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非常重要;从政治建设方面,不同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道路;从生活领域方面,关系个人发展与价值实现。道路自信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中国道路带来中国奇迹,中国道路是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形成的。第二,中国道路的特性。一是具有高度的成熟性,关系中国发展和未来;二是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开放之路;三是具有顽强的开放性,内在生命力和纠错力强;四是鲜明的示范性。第三,保持对道路的清醒认识。我们还有不少差距,还要再现辉煌,因此要时刻保持鲜明认识,明确当前国情,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
钟明华教授认为,中国道路和中国奇迹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要对中国道路进行三维阐释。中国道路和中国奇迹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道路作为一个主体实践的过程,可从三维角度理解。第一,从历史之维,其内涵为理论逻辑。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就是一种理论逻辑。理论指导是中国道路的重要内容。第二,从实践之维,其体现为实践逻辑。从方法论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发展,遵循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中国道路意味着一种新型文明的生成。对中国道路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国的建设经验中,要从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从社会主义文明、从中华文明中汲取理论内涵。中国道路超越了西方文明所不能摆脱的生态文明困境,作为一种新型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思想资源。第三,从主体性维度。“五四运动”是中国主体性生成的开端。“五四运动”后,中国人从精神上变得主动起来了。中国主体性的内涵,包含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民族复兴的理想主义、自强不息的奋斗意识。主体性是一种哲学抽象,其现实性就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领导作用,也体现为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积极作用。
徐梦秋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从丰富多彩的具体实践中抽取出来的,具有抽象的形态,这种形态是通过去除具体实践的“丰富多彩”而形成的。因此,不可能有德国特色、俄国特色、古巴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以,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可能的,提出新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经过审慎论证。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命题,也是一个在解读时容易出现各种误读和歧义的命题。因此,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地来谈论,必须条分缕析,澄清其涵义,消除其歧义。在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严格区分可能的和不可能的,准确把握其限度,从而做好我们能做到的事情。这对于实现科学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都是很有必要的。
段虹教授表示,中国道路来自于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实践。中国道路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廓清对中国的误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创造中国奇迹,中国道路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蕴含于中国道路中。中国道路有助于文明交流互鉴,中国道路蕴涵着形成一种全新文明的可能性,这是一种互鉴包容、具有强烈人文气息的文明。中国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深体现出一种博大和广阔的人文胸怀。
张有奎教授认为,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奇迹的保证。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不容易弄清楚的问题,因为熟知并非真知。互动有良性和恶性之分。恶性互动如教条主义,在今天有一种新的教条主义,如洋教条主义,只重理论不重实践。另一种是恶性互动,如唯实践主义,只重实践不重理论,没有理论指导实践是会出问题的。所以,对良性互动的探索更显得意义重大。要实现良性互动,首先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要以抓住时代问题为起点。其次要把握好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事物本质的、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要进行深入研究。最后,要认识到中介环节即实践意识的重要性。实践针对问题,具有价值导向,要把实践意识嵌入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中。
林默彪教授认为,人与世界主义根本的关系首先是实践关系,其次是主客体关系,最后是一种价值关系,所以这是一个生存论的问题。生存论是一个思想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人与世界的四重含义即人的生存的自然世界、人的生存的社会世界、人的生存的文化世界、人的生存的心灵世界;人的生存活动建构的生存时空是围绕人的价值主体来思考的。哲学就是以理性的方式来建构这样一种人的生存世界。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资源,提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等理念解决现代性问题,具重要价值。
李德栓教授表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要用科学理论,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发展,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分有意义的。这种探索的意义,首先体现在这能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其次,体现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内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实现了有机统一。最后,体现在这种探索助力中国实现不同于它国的成功的发展模式。历史已经证明对于中国道路的探索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道路还要继续坚持走下去,但不能停留于此,对中国道路的探索永不止歇。
王虎学教授认为,中国道路上升到学术话语,主要是探索路中之道和道中之路。第一,中国道路的内涵要明确。中国道路不仅涵盖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之路,更是1840年以来中国探索现代化之路。第二,中国道路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新路径。中国道路的成功已经说明现代道路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不是只能一条路走到黑。第三,普遍性的现代化困境如何突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选择了社会主义本身就是选择了一种价值取向,在今天这种价值取向概括而言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中国道路深化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中国道路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中国道路既有中国特色,更有世界意义,它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张艳涛教授指出,要用中国道路阐明中国奇迹,中国道路是破解中国奇迹的关键密码;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中国理论的前提和基础;要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中国道路是中国话语的支撑。如果离开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就没有中国道路,更不会有中国奇迹。从全球视野看,中国道路蕴涵着自身文明的基因与历史逻辑,蕴涵着丰富的世界历史意义和人类价值,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主体性和中国精神。第一,中国道路蕴涵着自身文明的基因与历史逻辑。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决定方向。第二,中国道路蕴涵着丰富的世界历史意义和人类价值。第三,中国道路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主体性和中国精神,中国奇迹彰显着中国人民的首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心骨”作用。通过中国道路和中国奇迹,中国共产党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道路源自中国,属于世界。
唐爱军副教授表示,解读中国道路的话语权,首先在“破”。破除西方话语的主导模式,西方话语在中国道路的构建中设置了障碍,设置政治制度陷阱、设置经济发展陷阱、设置普世价值话语陷阱、设置国际外交陷阱,这就妖魔化了社会主义和中国的国际形象。解读中国道路的话语权,其次在“立”。立,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价值理论层面、制度假设层面、操作层面把握核心要素;二是从新型文明发展趋势角度构建中国道路话语,破除西方对中国固有的偏见认识,破除西方设置的重重障碍;三是要解释好、发展好中国道路,提炼中国的政治话语,发挥中国的话语优势,建构合法的正确的中国话语体系。中国话语体系构建重点,是坚持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王海滨副教授认为,讨论中国道路,从政治方面看,要认识到其开创性;从学理角度看,要认识到其研究的复杂性。中国道路证明了现代化具备多元性,而不仅仅只有西方一条现代化之路。国际学术界围绕现代性多元性进行了深入地谈论,主张进行开放探讨。现代性的生成是历史延续性和历史开创性的统一,后发现代化不应单纯模仿先发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要在对其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其优势和缺陷,如资本主导下的物化生存和精神困境、政治路径依赖导致的众多社会问题。因此,要结合本国实际走独特的现代性道路。中国走现代化之路要在充分借鉴现代性文明的基础上结合实践走中国道路,第一就是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综合,第二坚持物质与精神并存,第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李彬彬副教授认为,可从共性和特殊性两个角度把握中国道路。从共性角度来认识,中国道路要在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发展。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政治解放,摆脱农业生产进而进行工业生产,实现科技与生产力结合,推进全球交往日益深化。所有中国的现代化要在实现这些特征的基础上再深化发展。从特性角度认识,中国道路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具有特色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带领人民开创中国道路。面临今天复杂的社会环境,要注重总结中国道路的优势。中国道路要为人类的解放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要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在于其组织力,其组织成员、组织结构、组织原则均体现其优势。
本次研讨会是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同高校的第一次合作探索,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学术研究模式。它通过汇集知名专家学者进行高效率、有力量、具深度的学术交流和思想交锋,为推动中国道路的学理研究贡献了不可多得的思想资源和智慧资源,为推动党校和高校专家的深入合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本,为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研究做出了值得肯定的理论贡献!
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福建省委党校、全国各大高校,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论坛》等15家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由15位专家作交流发言,深化了对中国道路的学理研究。